搬家時開了好幾次車才把衣服、書、日用品等十幾箱東西載完。我知道在這邊生活本來東西就是會越買越多,可我也知道這裡面也有一堆東西是重複的。除了當時因為學校家裡兩邊跑必須得買兩套的必需品之外,很多東西是買起來放著的囤積貨。

我無法忍受東西用完了或者即將用完之前臨時採購的感覺。明明上個月才特價便宜到不行的洗髮精,我為什麼現在要花多上一倍的價錢買?只因為「現在」剛好用完?所以我大多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換取金錢」,特價的時候多買一點(當然也不是數量很多的「一點」),留存起來,這樣子「用完了馬上就有新的,而且是便宜貨」。因此廚房除了正在用的那罐洗碗精之外,水槽下面可能還有一罐或兩罐新的。

這種行為在搬家前自動增加強度。原因很簡單:連原本預計要買的腳踏車也決定不買了,要去那些「開車的話沒五分鐘可走路起來會累死人的」超級市場、藥局、便利商店實在太不方便,家庭主婦斤斤計較的本領也無法如同以前一樣徹底施展,沒搬家前仗著有車可以搬家,走路三分鐘範圍內要什麼店有什麼店的優勢,我幾乎是把未來一年份(至少半年)要用到的日用品份量買齊了。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手臂沒啥力氣提一堆東西坐公車或走路回家的我平常只要採買食物,偶爾補給一下日用品就行了。我可不希望半夜鼻子過敏到一半發現衛生紙沒了而讓報告淹沒在鼻水裡....

聽起來是頗為理性的解釋。不過最近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句話,大意是「囤積是不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心裡想到自己捨不得丟掉很多舊時信件、剪報等東西而導致家裡東西快爆出來的樣子,開始在思考自己到底對什麼東西覺得不安全,而想盡力抓住那點尾巴,或者製造自己應有盡有的假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