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由來
在調查的近3億人中,李姓占了13%,是百家姓的第一大姓。李姓來源甚廣,有數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 
皋(yáo)陶為東夷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山東曲阜市(古稱偃)。故帝舜因之而賜姓偃。皋陶在堯為炎黃夷族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因名譽崇高,舜仍用他為大理。舜帝以皋陶最賢,將他作繼位侯選人,但病逝了。他是李姓血緣始祖。
皋陶的26世孫理征都是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姓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子孫都為理氏(李理裏同字)。理征在任商紂王理官時,進諫而被殺。其妻契和氏帶其子利貞逃到河南省。他們饑餓吃李子保命。故稱李姓,他是得姓始祖。春秋時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 Laozi(名李耳)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為姓氏,後傳為“李”。正史明確為李姓第一人。周平王時(前770-前720)任太史。河南鹿邑縣人。老子著有<<道德經>>。
唐初開國元勳諸將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16姓被賜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漸發展為中國第一大姓。利貞55世孫淵是唐高祖,唐朝的開國皇帝。
今日姓氏:李
  姓氏屬地:今河南鹿邑
  新百家姓中,李姓由原來康熙《禦制百家姓》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李姓的由來。
  李姓源出嬴姓,是舜帝大臣皋陶的後代,皋陶一族世代任大理之官,掌管司法之權,以官為氏,姓理氏。又因為大理之理與李字相通,所以又以李為氏。
  在漢代以前的史書上,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是史載李姓第一人。據司馬遷記載,老子姓李名耳,是“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即今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
  李姓的發展壯大是在李淵、李世民父子建立的李唐王朝。李唐皇族出於隴西,入主中原後,將族源上溯到李耳,以老子為李姓始祖,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在老子故鄉鹿邑敕建造規模宏大的太清宮。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親自到鹿邑拜謁先祖李耳。
  天下李姓子孫共認老子李耳是他們的一世先祖,而鹿邑則是李姓的千年祖地。
  另外,“李”姓還是一些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此外還有許多家族改姓為李氏。
  歷史名人:李世民李時珍李自成李大釗等
  本報記者 黃乃 彬趙睿
【在guest_4626的大作中提到】:
: 可以呀,子木者李也,李姓的由來 :
: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曆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姓是怎樣來的呢?說來還有一段榮耀的歷史。相傳李姓的始祖為皋陶,是為帝少昊的後裔。皋陶在著名古帝堯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為“大理”。他盡職盡責,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他有一頭獨角奇獸,能辨善惡真偽,見有罪之人,就用角去沖頂,見人說假話就發怒。有了這樣一個好幫手,皋陶斷案子從不出差錯,威震朝野,名揚天下。他的子孫世襲大理職務,歷經虞、夏、商三代,以官職為姓,被人稱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孫理征因執法如山,剛正不阿,得罪了暴君商紂王,被處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在家奴的幫助下,帶著兒子利貞逃往伊侯之墟。當時正值果實成熟季節,沿途的李子樹上掛滿了李子。母子倆一路逃命,饑餓不堪,只得摘了路邊的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為了紀念這段蒙難的歷史,感謝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倆便決定改姓“理”為“李”,這就是李姓的由來。很長一段時期,李姓還是個小姓,姓李的人不是很多。到了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鐵、舍利、朱邪、董、羅等姓氏的部分臣民,因助李淵、李世民建國有功,均被李氏皇族賜姓李,這樣,李氏宗族便龐大起來,一躍成為中國的大姓。

李姓最早有名望的家族多住在西隴(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川一帶),西隴便成為李姓家族的郡望源地。

據江西寧都琳池李大四郎墓碑及《寧都隴西李氏九修族譜》載:基祖李大四郎,號子魚,先世熙煦避世亂,由中原南徙撫州赤南門,子魚敕封御史大夫,于唐朝後期從撫州赤南門遷寧都清泰鄉琳池定居,已傳四十多代。長子李孟威後裔第十三世李海郎遷甯都石上湖圳口。次子李孟烈于唐末移居寧都東山壩。《古下仕登伯彬隆侃房譜》載:李德輔(生於北宋乾德二年甲子歲)從撫州赤南門游教虔甯,遂成家焉,為甯都古下始祖。其後四世孫李興析居寧都縣衙後孝友坊(現名李家巷)。《東龍李氏翊俊翁墓》載:李子魚後裔由琳池徙江西石城半逕,傳至李翊俊,於北宋乾德五年從半逕遷甯都田埠東龍開基。《新田李氏十二修族譜》載:李十五郎於北宋天聖丙寅年從吉州砂羅缸穀村遷新田定居。甯都李氏人口為全縣之冠,遍佈各鄉、鎮、村,俗稱“無李不成村”。據《石城縣誌》載:李姓是唐至五代南遷為石城的43個姓氏之一。據福建、廣東李氏族譜載:李氏後裔于宋代由贛南遷往汀州、寧化、永定、武平、始興、連平、平遠、大埔、興寧、蕉嶺、南雄等地。

又據史志譜牒資料記載,宋代名相李綱之子李孟、孫李珠,因避宋元之亂,經浙江、江西石城入福建,定居汀州甯化石壁李家坊。其後裔李火德從石壁入長汀,複下上杭定居豐朗村。李火德第三子李坤培(千三郎)生五子。李千三郎移永定湖坑,14代李崇文、嵩文兄弟于清康熙年間東遷臺灣。李千三郎兄弟散居福建永定、長汀,廣東梅州、興甯、五華,江西信豐等地。李金德留居甯化,李木德、李土德遷長汀河田,李水德遷邵武。李孟、李珠為汀州始祖、一世祖,後裔散居閩、粵、贛、湘、桂、台及南洋群島。

據統計,李姓既是全國第一大姓,也是客家第一大姓。(周紅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