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官方沙龍精品 北美館呈現
【中時電子報 】

陳盈珊/台北報導在印象派主導藝術品味強大勢力下,因向官方靠攏而未獲應有藝術地位的法國(網站)官方沙龍作品,在嚴格標準與強烈競爭壓力,其實精品數量驚人,且件件技藝非凡筆法細膩風格多元;奇美博物館籌畫2年多,邀巴黎(新聞、網站)奧塞美術館研究員多明尼克‧羅伯斯坦策展,將沙龍展作品介紹給全台藝術愛好者。

沙龍展起源於法國國王路易14促成在巴黎舉辦的官方展覽(網站),1791年革命政府取消皇家學院特權,開放沙龍給所有藝術家參與,使得沙龍成為許多年輕藝術家初試啼聲的場域,一旦入選沙龍展就躍龍門。因此,奇美博物館便以「榮耀之門」作為這場展覽之名。

「榮耀之門─19世紀法國巴黎官方沙龍展」展出64件作品,悉數為奇美博物館典藏精品,有些甚至從未曝光。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表示,因作品收藏貧乏,國內大學美術系的西洋美術史課程,學生只能看著印刷品作作業,直到奇美基金會以私人力量,在短短10幾年間,建立豐富的西方藝術品收藏,才為國人打開另一扇藝術之門。

為重現沙龍展風華,展場彷彿化身18世紀法國宮廷,尊貴的紅色搭上金色藝術畫框,氣度瞬間顯現。奇美博物館館長郭玲玲指出,這檔展覽作品時序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至1914年1次大戰為經,以學院系統排序之8大主題為緯,列出神話、宗教、近代歷史、文學、肖像、風俗─農民生活、俗世─平民生活及風景畫等系列。

尺寸最大為1851年榮譽勳章得主培納的宗教畫《最後的眼淚》,在寬闊展場內氣勢懾人;而單件保費最高近3000萬元的是布葛赫為巴多洛尼夫人所繪的肖像;其他代表作有新古典派的大衛《霍里斯兄弟的誓言》局部的優異仿作,歷史題材者有原作收藏於奧塞美術館的雕刻仿作《聖女貞德在杜姆赫密》,文學題材則有大衛的門徒貝爾東創作《安琪莉卡與梅鐸的啟程》,農民生活有自然主義派的雷荷密特系列大作《客棧內部》等。

沙龍展作品對照後起印象派,乃至現代的立體派作品,感受時代品味的轉折,並重回法國宮廷,體會藝術家們百餘年前一舉成名的辛酸與榮耀!

該展23日至4月2日在北美館,6月10日至11月19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12月9日至明年3月4日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巡迴展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