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在寶寶還沒有出生之前,就以「胎兒開始發展聽覺」等理由開始對胎兒實行「胎教」。我並不清楚孕婦行動上有哪些限制是因為胎教的關係而出現,不過我知道很多人會特別挑選胎教音樂給胎兒聽。我不清楚胎教音樂有沒有效,也看過很多人爭辯其效果,但我覺得就養成小朋友閱讀習慣方面來觀察的話,這些求好心切的準父母們並沒有把那份「胎教」的心延續到寶寶真正誕生之後,尤其是寶寶模仿能力發展至非常強的時候。等到寶寶接近上幼稚園、上小學的年紀,父母才突然想起「讀書」這回事的重要性,趕緊著手想辦法來加強--在我看來,都算晚了。

現在這個生活環境到處是電視、電影的廣告:街上有動態電子看板、公車上、捷運站裡也有影片不斷播放。我不瞭解在一個到處是電子媒體影像,而且青少年次文化越來越遠離閱讀平面媒體的社會裡,為什麼父母還要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播放DVD、錄影帶影片來教育他們、讓他們開始習慣電視這個媒體,然後等他們長大後再來抱怨--怎麼都不愛讀書愛看電視。寶寶在學爬、學站、學走路之後,當然就開始模仿身邊大人們的其他動作了。聽過幾個朋友描述自己的寶寶學著大人擦地、學吃大人食物,當然也有學開電視機的。父母如果在寶寶面前很常開電視,平日拿也看電視當休閒的話,模仿力強的寶寶自然而然便潛移默化認為看電視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了。或許,播放DVD、錄影帶影片可以讓大人稍微從照顧嬰孩的辛苦裡解脫、喘息一下,丟著小孩在電視機前面讓他們目不轉睛的安靜個三十分鐘,對大人而言實在像是天堂,不過我很想說:陪小孩一起看書(更正確的說法:唸書給小孩聽)就像是半夜不得不起來餵奶、安撫寶寶好幾次一樣,短暫的辛苦一撐過去,未來長遠的路就光明多了。

別以為一歲的寶寶沒有辦法「閱讀」。一開始,大人的工作是要讓寶寶熟悉這項媒體,就如同教導寶寶使用水杯、學步車、玩具一樣,要讓寶寶知道「書」這個東西是需要翻頁、裡面有些有趣的內容可以看與探索。介紹各種顏色、形狀、動物、材質等的布書、洗澡書、硬紙板書便很適合剛開始探索「書」這樣媒體的幼兒。如果爸爸媽媽一頁接著一頁,以興奮有趣的表情與聲音介紹書裡的內容(「這是紅色喔!」「這個摸起來毛毛的!」「狗狗耶!」),引起幼兒興趣並模仿,就學習效果而言其實跟那些教育性錄影帶、DVD一樣,但其他附加效果更多、更大。

其實,這就是親子共同閱讀的開端。在孩子還沒有開始學習抽象符號系統進而解讀文字符碼之前,所謂的閱讀就是自聽覺來學習。因此除了布書、洗澡書之外,我也常送新手爸媽的朋友童謠兒歌的CD。或許在當下,幼兒並無法完全瞭解某些詞彙的意義,但是對他們而言那(暫時)並不重要,他們覺得有趣的是聲音、韻律。不過不知不覺中,幼兒卻吸收了困難的詞彙(比如:現在日常對話裡,誰會提到「三輪車」、「五毛(錢)」這些詞彙?但在兒歌裡就有了--雖然可能不知道其意義),並且開始沈浸在文字之美中(只要父母給他們的是品質好的作品)。至於親子閱讀,國外的傳統是爸媽在孩子臨睡前,為孩子念一兩個書中的故事。這裡說的孩子當然是年紀大一點的了,都自己有床、有房間,不過運用在幼兒身上,道理一樣相通。共讀的時候,孩子一方面可以享受書本為他們帶來不同於現實生活的世界以及刺激,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和父母一起共度的時光以及之間的情感交流。親子共讀一本書,等於是多出一個機會建立共同的情感語言。當你唸完艾瑞‧卡爾(Eric Carle)《好餓的毛毛蟲》給寶寶聽後,若過了一個月寶寶突然告訴你他是隻毛毛蟲的話,請別驚訝--他真的餓到可以吃掉1個蘋果、2 個梨子、3 個李子、4個草莓、5 個橘子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