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處處留情的人。住過哪裡就愛哪裡。
去了A想念B,回到B想念A。
我以後會很想念這個世界大雜燴之都。



81件經典地標照 記憶紐約發展

李維菁/台北報導   (20060727)  中國時報

只要從電影畫面中看到帝國大廈、洛克斐勒中心、布魯克林橋、被炸毀的雙子星大樓等,就算從沒去過紐約的人也立刻知道:「啊,紐約!」沒錯,很少有哪個都市像紐約這樣子,擁有這麼多全球辨識度極高的建築。國立台灣博物館的紐約經典地標攝影展,就一口氣呈現了81件紐約經典地標攝影,讓大家一口氣藉著這些影像了解紐約的發展。

    40年前訂法 保護23000個建築體

     說到紐約,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都市名稱,它更指涉一種生活態度、文化型態以及時尚風格美國的城市之中,紐約在地標保存及建築資源保存的質與量上居領導地位,從頂尖建築師到平民住,從公共建築、商業大樓以及小酒館,建築物紀錄了生活的每個層面。

    為何紐約有這樣的地標傳統與意識?原因在於40年前訂定的紐約市地標保存法。1963年賓夕法尼亞車站被夷為平地,引起爭議,文化界人士爭論一個可以代表都市精神的建築有其文化紀念碑的意義,引發紐約的古蹟保存運動,紐約地標保存法因此制定,於1965年實施。這個法要永久保存過去地標,目前已經在紐約有近23000個建築體被列為地標,從銀行到一棵,都可能是紐約的象徵。

    平凡建築、市井小民作品也入選

    這個展覽就是這樣來的,這81個紐約地標的攝影,拍攝年代從1960年代至今,經歷40年的紐約生活。拍攝者有攝影,也有一般的市井小民,他們被選上的作品,由地標保存委員會收藏。美國國務院更相中這批收藏,送往其他國家展出。紐約的建築融合了美、英、法、德、荷等不同風格,是這些地標呈現相當有趣的特徵。

    在這些展出攝影中,有大家都熟悉的大都會美術館、新社會研究院、聖派崔克教堂等重要據點。還有一些看似平凡的建築,但彰顯著紐約重要的文化活動,像是爵士樂手查理派克過去在紐約的住宅,後來住進來的是畫家克萊因,克萊因之後還有雕塑家Peter Agostini住過。

    另外,女性攝影家Alice Austen位於史坦島的家,在她生前她曾拍攝了這附近的風光,讓這裡成為史坦島最知名的據點,也被列入地標記錄中。

    對照台灣古蹟 更多人的生活記憶

    這些紐約地標的選定,讓人不禁與台灣古蹟的現狀對照思考,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展出中我們所看到的紐約地標,一直到目前為止全都是紐約人持續使用的建築空間,至今仍在累積紐約人的生活記憶。

    可是,台灣的古蹟空間,總是已經閒置一段時間,已經少有人活動的,因此必須想盡辦法再利用。地標的構成,不僅在於建築,而在於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